吟风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吟风阁 吟风阁首页 书香阁 云轩阁 查看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意才情

2016-7-29 14:22| 发布者: 冬林| 查看: 1420| 评论: 0

摘要: 中华的传统文化贯穿了对天地神明的敬仰,上古的圣王依天地之法则,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道德教化世人,无为而天下治。据《易经·系辞下》记载:“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

      中华的传统文化贯穿了对天地神明的敬仰,上古的圣王依天地之法则,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道德教化世人,无为而天下治。据《易经·系辞下》记载:“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唐朝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顶峰时期,唐诗就是那时膺运而产生的;唐人从皇帝、文人到庶民无不敬奉天地神明。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对神的敬仰,对道德的崇尚,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唐诗。

      历代的学者在研究唐诗的时候,都忽视了唐太宗写的诗;其实,唐太宗的诗不仅意境隽永,其艺术成就也是相当高的,并且对唐朝文人的诗作影响巨大。

《帝京篇·之十》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此诗的大意是:如今极目于天地之间,悠悠然而独自长想。披卷览读古圣之事迹,并反躬自问过往。想起古代的明君尧、舜曾住在简约的茅草屋内,再看看现在宫殿的宽广。人君之道就忌讳位高骄妄而危亡,应该虚心而不可自满。竭诚以敬奉天地神明,治国时多施加恩惠给百姓。采纳善言劝谏并明察忠奸,制定法律条文但却要谨慎赏罚。六王和五帝的贤德很少人能继承啊!三古、四圣也不是那么容易追慕和效法。待到天下的民风都回归淳厚了,再行泰山封禅的大典吧!

      “茅茨”句典故出自《墨子·三辩》:“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唐太宗从古之“茅茨”反观今之“兰殿”,吟咏出“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这样的千古佳句(“高危”、“盈荡”二词之典故亦出自唐代以前的典籍中)。

      “六五”、“四三”句出自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何晏《景福殿赋》:“揔(总)神灵之贶佑,集华夏之至欢。方四三皇而六五帝,曾何周夏之足言!”“六王”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三古”、“四圣”亦指上古的贤明君主。“云亭”一词的典故出自《史记·封禅书》:“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此诗用“云亭”来表示泰山封禅的事情。

      览读此诗,不禁为唐太宗博大的襟怀所折服。从文学造诣的角度来说,此诗用词考究、用典精辟且均有出处;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而读之朗朗上口。

      唐太宗写的诗,对一些景物的描写手法相当独特,技巧也相当高超:

《赋得花庭雾》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赋得”的意思是即景而作,“花庭”指皇宫花苑。此诗首先说兰花的香气充满了整个皇宫,可是到花苑中一看,兰花新开的花蕊只妆点了一半的花丛;言外之意,“天下第一香”的霸气已跃然纸上。

      我们常见现代学者的古诗文讲评中提到“拟人”这个词。现代汉语中用“拟人” 表示修辞的手法,比喻事物象人一样都有思想、感情、行为。其实在古人的观念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思维的,花草等亦然。因此我们常在古诗文中看到“拟人”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但一般常见于对有形事物的“拟人”描写。

      可是,唐太宗在颔联“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中却用“含”和“引”这两个动词将兰花的颜色(有色相而无具体形状),兰花的香气(无形的事物)也赋予了生命。这一句本来是说:因为有风,雾是流动的,在花苑中有的地方雾比较浓,有的地方比较淡,所以兰花绽开的花蕊的姿色在“轻重雾”中若隐若现;而兰花的香气却随着风中之雾四处飘流。诗的题目是写雾,可是在此联中“色(颜色)”、“香(香气)”却占了主动权。此联更为绝妙的是它告诉了人们一个宇宙的秘 密:“色”与“雾”均是有色相而无具体形状事物(生命);“香”与“风”是无形的事物(生命)。而“色”却包含了“雾”;“香”也包含“风”(或者说前者的层次在后者之上)。

      可惜笔者的一枝秃笔无法尽解“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句之妙,此联只能用“神来之笔”形容。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句大意是:(雾)拂动下的(兰花)树使得兰叶的碧色忽浓忽舒(淡),(雾)萦绕下红色的兰花花朵在薄薄的覆蓋中若隐若现。

       尾联的“行雨”一词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唐·李善注:“朝云行雨,神女之美也。”因以“行雨”比喻美女。“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大意是:那些在雾中若隐若现的兰花就如同神女,(她们的倩影)隐隐约约的在遥远的天空显现。

      此诗的写作技巧冠绝千古,虽用词绮丽却意思隽永。题为写雾,实为咏兰;雾中有花,花中有雾;雾里看花,香风盈袖,神女若现;不仅诗中有画,且音律优美,对仗工整,神韵天成。

      记得清朝著名的文学家纪昀在他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中形容唐朝大诗人杜牧的名句“烟湿树姿娇,雨余山态活。”时说:“今日楼上看西山,知杜紫微‘雨余山态活’句,真神来之笔。”纪晓岚是在那个情景中想起杜牧诗句的;如果纪晓岚有机会在风雾香氲中看兰花,并想起唐太宗的诗句“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 风”或“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不知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呢。

      唐诗的神韵源于对神的敬仰,这在很多唐诗的名篇名句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水》诗之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紫烟”、“九天”二词就是源于道家的名词,“银河”亦是天上才有。杜甫的名篇《望岳》中有诗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其中“造化”一词出自道家名著《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所以,“造化”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指“造物主”,说白了就是指神。“造化钟神秀”句的大意就是:造物主(神)将神奇和秀美都汇集在泰山了。正因为有对神的敬仰,诗人的心胸才会博大和宽广,诗人的笔下之意境才会高远及深邃,杜甫才能吟咏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流传千古的名句。

   唐太宗的五言律诗:

《月晦》

晦魄移中律,凝暄起丽城。罩云朝盖上,穿露晓珠呈。

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唐初的大诗人杨师道写的诗曾被唐太宗所称赞:

杨师道《初宵看婚》

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

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中的“平平仄平仄”为特殊平仄格式,在今体诗中相当常见。唐诗中的神韵,与音律的和谐、优美是分不开的。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诗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会出唐诗中的神韵,并写出至善至美的诗篇!

《守岁·暮景斜芳殿》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人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巨大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

  此诗语言质朴平易,前二句,“四时运灰瑁,一夕变冬春”,说明时令变化迅速,除夕是冬去变化之时,令人感慨良多;后二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展望积雪消融,梅步早春,冬去春来,景象喜人。此诗感情真挚,蕴涵丰富,严冬过尽绽春蕾,万物复苏,雪白梅红,充满勃勃生机,这既是美景,更是国运昌盛的好兆。

  李世民所写的守岁诗,一般都简明质朴而又蕴藉隽永。如《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四时运灰瑭,一夕变冬春。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仅短短四句就写出了一年四季更相替换,除夕一个晚上就变冬为春的可喜景象,表现出了强烈的节令感,十分耐人品味。这首五律也是如此,它形象地写出了宫苑守岁的特有情状。首联以夕阳斜照、“年华”把芳殿、绮宫装扮得更加金碧辉煌来点明皇上于宫苑逢除夕,暗示题旨,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第二联紧承首联指出除夕是冬春交替之际——冰雪消融,寒冷的隆冬过去了;暖气回升,和煦的春天来到了。在这里.诗人从时令的转换角度给人以温馨的快意,酿造了一种暖洋洋、乐融融的节日气氛。第三联出句叙写梅花绽开,阵阵飘香。进一步渲染了春意。对句紧扣首联对句突出宫中守岁的景象:宫廷内外.张灯结彩,光辉灿烂;摆上供品,敬神祭祖,守岁辞旧。显得热烈而庄重。尾联紧扣“守岁”,由宫廷而至天下,推而广之.概述举国欢庆、共度良宵,辞旧迎新的普遍现象,从而浓化了宫苑守岁的热烈气氛。这首诗选用诸如“辞”、“去”、“带”、“入”、“舒”、“卷”等一系列动态词语,娓娓道来,贴切自然,清新可读。它确属初唐难得的好诗之一。

《芳兰》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育兰的场所,说明育兰的规模与气势。春天和煦的阳光使皇家花园在眼前展开,美好的景色使得皇家兰圃更讨人喜欢。一个“开”一个“媚”使用拟人手法,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育兰场所的欣赏之情。镜头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宽广的背景,让读者体会到皇帝家的养兰规模和气势确实不同凡响。颔联与颈联写出兰花高雅的美点,从“色”美、“光”美、“影”美、引出“香”之美,四个方面逐层写来,在春阳柔和的光线的映照下,加上兰草翠绿的映衬,使得兰室呈现一种怡人的淡淡色调,兰叶上挂着下垂的一团团露珠,闪烁着晶莹的浮动的亮光。阳光使得飘逸潇洒、参差错落的兰草的靓影更加美丽,春风把一阵阵或轻或重的芳香传送。诗人以色之淡雅、光之闪烁、影之参差、称托出极为传神的佳句香之轻重——阵发性的香味,这正是芳兰幽香的与众不同之处。尾联写出兰花的品位与人格。正好等到人格高尚的人采折,佩带在身上散发芳香。全诗意境开阔,借兰抒怀,颇具大唐盛世气象。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是就与父、兄、弟等人登上隋末群雄逐鹿中原的大乱战的舞台,推翻了隋末的残暴政权,建立李唐王朝,又以无比的气魄与军事才能,统率部下,平定国内多次割据势力,使到李唐政权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于武德九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兄长建成及弟弟元吉,继而夺取得皇太子的地位,同年,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称帝,年号“贞观”。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在位期间,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更张。在社会方面,唐太宗鉴於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撰写《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行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升平景象。盛世养兰,《芳兰》一诗应该就是写于这段时期。作者用清俊的诗笔写出芳兰的神韵。诗中写景、抒情手法高明。帝皇家的花园,珍品自然很多,佳境肯定非凡,李世民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开篇“春晖”、“紫苑”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花园迷人景色,让读者感受,叫读者联想。卒章“会须君子”、“作芬芳”, 让读者通过形象去领会。此“君子”是唐太宗、或许他期待的贤士,“作芬芳”与他创大业、展宏图。真可谓意新而语工,诗人咏物得之心,览者吟颂会以意。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王灼《碧鸡漫志》:“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是封建帝王中最为人称道者。《旧唐书· 太宗本纪》里赞日:“贞观之风,至今歌咏。”其文治武功可想而知。又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 士。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唐太宗勤于创作,逐渐形成了秀丽勃发、沉渊明丽、高亢爽朗 的文风,直至开启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疆的凄迷、旷远之景。为保卫疆土,诗人率兵出征,犁庭扫穴,消弭边患,诗中充满了对自己国 家、民族的自信和自豪。诗中所表现的塞外悲壮之景,出征奋然之情,立功慷慨之意,在此后的陈子昂、高适、王昌龄、李白等人所创作的边塞诗中屡有表现,多方 阐发。因而,此诗堪称唐代边塞诗的滥觞之作,有启迪一代文风的重大意义。

  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定思绪而曲折回旋比诗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思要梦相见更真切;梦见身边忽感梦境虚于又回相思难见,上八句之几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怀人之情缠绵殷切,诗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所写家有人归来和自已接双鲤鱼有尺素书,情节亦真亦幻,也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极合情理事,作者把二者糅合起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令人感动。结尾好不容易收到信,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字提归期归家无期的信,语气又近于永诀,意味着大概寄信人忍明言读信人也敢揣想此作结余味无尽。

  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 达到了艺术手段与个中立意的高度统一,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所谓“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太宗正是以其高 超的文艺才华,身为九五至尊,而力倡文学,遂有唐诗这一中华文坛之高峰的横空出世。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太宗正是身体力行,以雍 容、淳厚的诗风进而推行其从善如流的政治,终于成就大唐伟业,光耀华夏,堪与古人“鼓琴而治”相媲美

《咏雨》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片乌云,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柳丝在雨气中一片迷濛(或说迷濛的雨气使柳丝密密麻麻的分不出个来了),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罩”的意思为“覆盖、笼罩”,“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岭腹”即半山腰;“岩阿”是指山的曲折处。“泫”的本义是“水珠下滴”;“泫丛”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缔叶”是说“(雨滴)结在树叶上”。“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如唐.李峤的诗句:“青苹含吹转,紫蒂带波流。”(〈萍〉)也许是古人认为风是“风神”从嘴里吹出的一口气吧,所以把“风次”说成为“含吹”。

      通过这些,大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这张图片用“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而“泫丛(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一句话说,笔者所找到的这张图片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片中的一个画面。

      这首诗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这些片语是 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读这首诗时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板荡:动乱之世。勇夫:有胆量的人。智者:有见识的人。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还陕述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关东胜利回师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创作。

     隋朝末年,李渊集团在关中(陕西),刘武周在山西,王世充集团在洛阳控制中原,窦建德盘踞在山东、河北一带。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李世民先平了刘武周,解决了后顾之忧,然后出函谷关,攻打洛阳,洛阳还没打下来,窦建德就率兵来救,李世民分兵,一部分围洛阳,自己亲率几千骑兵奔虎牢关,当时的情况是李窦双方实力悬殊,但结果是窦建德轻敌冒进,在虎牢关一战大败,窦建德被俘,唐军回军洛阳,王世充投降。这年李世民二十三岁,以劣势兵力击败王窦,体现了卓越的统帅才能,奠定了唐统一天下的基础。

    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649年7月在位,年号贞观。前半生立下赫赫武功,在建立唐朝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李世民又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的武装力量,最终统一中国,之后开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诗歌墨宝传世。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虚心纳谏,文治天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享年五十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全唐诗》附传曰:太宗皇帝:帝姓李氏,讳世民。神尧次子,聪明英武。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在位二十四年,谥曰文。集四十卷。

zhangsunhuanhhou.jpg


相关引读:

长孙皇后: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

    长孙皇后爱学习,能帮夫,深谙丈夫脾气,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仅如此她还聪明干政,严于律己,有趣。长孙皇后生前著有《女则》十卷、书法一帧、《春游曲》一首。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有闲情逸趣。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在内苑游玩,见桃花灿烂,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便乘兴赋诗,创作了一首活泼浪漫的诗作《春游曲》,诗中描写的后宫佳人在桃花芳菲烂漫之际,翩然穿梭于漫天锦绣之中,观蝶聆莺。桃花因偷得她的面色而娇艳,嫩柳因习得她的腰身而身轻。她自负地认为自己的出众风流之名早已远播于世间,又勿须借问。此诗被李世民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于35岁在立正殿去世,葬于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吟风阁古风文学论坛 ( 豫ICP备15004038号-1 )

GMT+8, 2024-4-20 18:47 , Processed in 0.039303 second(s), 20 queries .

古风文学 吟风阁

© 2001-2016 yinfengg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