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风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吟风阁 吟风阁首页 书香阁 云轩阁 查看内容

领悟

2015-11-12 16:01| 发布者: 孑影吟风| 查看: 873| 评论: 0

摘要:   (一)古国之学佛道儒三家各有所执佛家之学的讲究为真空妙有;道家之学的讲究为逍遥常在;儒家之学的讲究为君子仁德。其实我个人感觉还是儒家思想的讲究更接地气。虽然儒释道各有所长,三者最终的追求也是相同的 但 ...

  (一)古国之学佛道儒三家各有所执佛家之学的讲究为真空妙有;道家之学的讲究为逍遥常在;儒家之学的讲究为君子仁德。其实我个人感觉还是儒家思想的讲究更接地气。虽然儒释道各有所长,三者最终的追求也是相同的 但毕竟佛与道都是出世思学,儒家是入世思想。在一定高度上三者是殊途同归的,此时入不入世已无所谓,但毕竟达到这样的高度的人太少太少了。当今国学,佛道儒三家思想是主流,几有瓜分天下之势。佛道儒三家对“善”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虽然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是不分的,但是一开始学国学的人一定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立足点,否则容易思想糅杂,脑子会很乱的。道家之“善”是直指本心,儒家之“善”是君子天下,佛家之“善”是悲悯轮回。可以说道家是比较自私的,圣人视己身为天下、视天下为己身,天下与己身共存的的出世思想。我记得之前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私的人困于自身的追求,无私的人忘于人世的追求 但若这两者最终是一条归宿,那将是人生大幸。古人云: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此句出自《道德经》)现在回头说下国学,到底什么是国学?《周易·系辞上传》里说 :仁者见于仁,知者见于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句话可以思考一下,尤其是最后一句,是意境的升华,能想明白是很有意思的)这就是国学。从我断章取义引用的那句话来看,其实国学是一种很纯粹很简单,很自然而然化归于生活的东西。有人说国学是诸子百家加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琴棋书画诗酒茶。我个人感觉这种理解太狭隘了,如果说国学是一棵大树,那么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琴棋书画诗酒茶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谈国学只谈根基而不谈发散和发展的话是很偏颇的。下面分享一段文字结束本章话题:我们现在的中国,百年以来,信仰多已迷失,此时遭受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清的。东方的信仰与西方所谓的信仰是不同的,他并不首先是指信仰某一位神灵,而是指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宿,有了行为的准则,这才能确定存在的意义。真正信仰上帝的人,其原因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用了那种方式。我们从来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不排斥任何寻找存在意义与心灵归宿手段,儒、释、道甚至是上帝在这里都会被融合,成为寻找本源大道的途径。(二)国人自处我们今天的浮躁、物质,还有颓废、堕落等等等等这些都和西方思想的引进有直接关系(其实西方思想也有好的一面,可是中国人只学了一个表面)。中国古代人其实是很洒脱的:我可以饿肚子,但是我的精神世界必须要充实,例如陶渊明。中国的为学思想也是很好的。大家都知道齐白石,他们当地有个光绪监生,名叫胡沁园 ,他看到齐白石是一个好学的人,就把他领到家里来教他读书写字,他家里穷,还给他发工钱。这就相当于我花钱请你读书,你读的好了我再给你钱,甚至最后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齐白石。这种为学思想也是我们今天所不能理解的。多少人感慨一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都是在为流逝的中国文化可惜。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内涵,这种内涵包括怀柔内敛的情怀、包容天下的胸怀。但我们今天更多的看到的是唯利是图的尖酸刻薄。记得之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平凡的人平凡久了,往往会被暗示生而平庸却又有人不甘于平庸,于是会有人消沉、有人世故、有人功利、有人钻营、有人堕落、有人浮躁。但是不要忘了这世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有怀抱天下的襟袍,哪怕是生而不等。圣人说过:“礼失而求诸野”。下面分享一篇偶然看到的文章来结束本章话题:中国是这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七千年未曾间断的文明传承,五千年来不仅是东方大陆的中央大国,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度。但是如此悠久强大的东方文明从数百年前开始,在与外族特别是西方殖民入侵的对抗中逐渐式微,伴随着传统人文精神的没落与断裂,同时也是科技文明与军事力量的落后。中国人很聪明,否则如何能够强盛五千年不衰?但也许是太聪明了,从八百年前开始“圣贤”往往都在教导人们去思考“为人的奥义”,却并不再宣扬如何去自觉改善“存在的处境”。也许与中国封闭在大陆中央的环境有关,中古帝王只需关心如何巩固集权的统治稳定的内部智慧,实在不需要其他人的创造精神与开拓的野心。结果在近代却在西方工业文明扩张掠夺下,受到全面殖民入侵的重创,败在那些本被自己贬斥的“奇技淫巧”下。东方大陆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而充满内敛的力量。当它的精神真正盛开张扬时,具有包容一切与折服一切的雍容气度。当它的精髓被扭曲压抑时,却显得没有逼人的锋芒,缺少野蛮的侵略性。总体而言,这里的传统文明具有相当的包容性与内省精神,并不以排他性和掠夺性为主旨。当它强大时,往往会是一个很好的邻居。但是它式微时,却并不能因内敛而避免受攻击。近代的中国,曾经遭受过西方工业文明中兴起的发达国家的集体入侵,战争绵延百年。在这百年战乱中,中国曾沦为殖民地的边缘,却从来没有真正的被完全征服过,它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悠久文明国度。在这期间,新兴的世界列强之间爆发了两次瓜分全球利益的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中国国民在经历长期抗争之后终于取得了民族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新政权。可是数百年积弱一朝难以尽复。到了我们这个年代,世界范围的利益竞争不再以直接的暴力战争为主,而转变为经济资源与文化认同上的控制,基本以几个强国为主导。国际范围的交流与合作变的越来越紧密,背后伴随的也是西方文化与思维、生活方式的主流地位强势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东方大国中国逐渐重新崛起,但还远没有恢复千年之前的辉煌地位。在我们生活的年代,东方传统的人文精神正经过了一个历史的断裂,同时伴随国际的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信仰与价值观正在经历交融与冲突的过程。很多中国人背负着悠久而承重的历史自豪感,却缺乏支持精神世界的信念内核,一方面急于获得他人的肯定与承认,另一方面在仰望以西方富足列国为代表的外界时会产生自我认同感的迷茫错位。因此非中国人在中国境内,隐然能拥有更高的地位,也不是没有原因。(三)君子之道《道德经》有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于行止,常思己身之过,修身如玉般圆润。君子如玉,常言道“丰神如玉”,说的是这个人的神采气质如玉一般雍容大度圆润饱满。其实君子一词儒家引用居多,众所周知,儒家的核心为四书五经,其中《周易》又是百经之首。但是我个人感觉周易像是儒家偷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儒”者,人之所需也。《周易》中的“需”卦对儒家很重要,但周易真正的核心却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卦)“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震卦)“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坎卦)“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离卦)“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兑卦)“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艮卦)这是“八卦”,此八卦总领周易六十四卦。其中核心中的核心是前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话说回来《周易》能作为儒家的代表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君子生于天地之间,当行天地之浩然正气。天地有大道,君子得而观之以能修身。天有道,地有理,君子有德。天道、地理、人德,三才也。三才归一,大道终始。这就是我所感悟的中庸之道。有人说君子如剑,剑者,中正平和也。有道是“刚极易折,锋极易挫”,刚为其阳,锋为其阴,刚柔并济是为其“韧”。持剑者要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剑走偏锋。君子如剑,处以怀柔志远,行于世间亦应无愧于心,故常省于己身。在此分享一段《庄子·外篇·知北游》里的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剑者,“一”也。圣人“一”以贯之。持“一”者,当能处世怀远,是以君子守其“常”也。剑者,慎独也,君子持之当以能处世;玉者,和中也,君子持之当以能谦和。化繁为简,“一”以贯之,故以君子和而不同。(四)道不远人首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是“道”?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法回答的,《道德经》五千余字也只是围绕“道”去说这天下,我的境界无法和老子相比,所以我也不可能说出什么是“道”,但这并不阻碍我求道的步伐。首先说,求道之人的心念要简单、纯粹,这是大愿精诚心,但话说回来,无论是纯粹、简单还是繁复、庞杂,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起源于人心,而人心可察世界,这就是“道”。以上只是一个铺垫,下面说国学。中国的国学是很深奥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如果要我说,主要分三种: 道、法、术。首先,“道”,这是本源的,是最终真理,也是一个很高的层次,而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又分两种,有才有德的人和无才有德的人,这两种人不分先后,都值得人同样尊敬,毕竟国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人德。古之圣贤观天道而成就己身之德,所以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德”。德这种东西化归于生活之中,看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和方法。第二种,“法”。国学有很多偏门,红学、易学、龙学、小学、大学、考据学。。。等等等等,数不胜数,不胜枚举,这些就比刚才要低一点了。最后,“术”,什么是术?最直观的例子:琴、棋、诗、画、酒、茶、香就是术,或者说是“艺”,这是一门技艺。术(艺)已经远道了,而且太末流,末流到让人看不起。由艺也是可以入道的,但是太难了。在此尤其说一说诗,由诗入道的人不是没有,例如李白杜甫,但是有几个人能达到那样的境界?诗词让人浮躁,而学国学最忌讳的就是浮躁(还有一件事需要点明,浮躁的不是诗词,而是诗词的作者本身)。刚才说了,术已远道,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东西太复杂,而且规矩太多。总之一句话,诗词终究是小道尔,是国学没错,却代表不了国学。道法术的说法借鉴于道家之言,行文提到的这些观点也只是个人之见。我想说的是,学校里我们也背过诗词,但是,能真正看懂李白杜甫那些人写的东西的意境的孩子绝对不是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而能拿到分数的孩子绝对看不懂诗词的意境。P.S.当然我个人并不否定诗词的重要性,以上关于诗词的观点如果不另外补充一点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偏激的情绪,这样不利于学习。儒家思想独霸中国主流思想数千年,儒家经典四书六经里就有诗经,如此可以看出诗篇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国学可不只是诗文,这是需要注意的。我记得朱光潜老先生在他的《谈读书》里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味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最后,文学并不等于国学,中国无哲学,哲学只是西方学科分类之一,并不能囊括古今中外所有思学。(五)适志明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题记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距。初看这句话老感觉有点矛盾,为什么从心所欲了还不愈距?这里的从心所欲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它包含了很多东西:先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到大数学学的都是十进制,如果这时候我们接触九进制的东西,有很多人会反应不过来,学不会,其实九进制的加减乘除和十进制差不多,只是稍微有点变化而已,但十进制的思维方式早已根深蒂固,让我们不能轻易改变。这就是思维禁锢的一种。我们都是有见知的,所谓见知,见而后知。但是如果被一种思维方式所桎梏,那么所谓的见知就不是真见知。思维会被禁锢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想来眼界不开阔心胸如何开阔?都说眼高手低,你眼都不高,手能高了吗?同样道理,被一种思维所禁锢的大脑如何才能认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从心所欲”这四个字其实很有意思,心可以观察这个世界,进而形成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再由此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人生路,这就是“从心所欲”。简单说来,“从心所欲”就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发愿。最初的“心”,就像一个孩子,好奇的打量着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更像是一个饥饿的瘦子,贪婪的吃着堆积如山的山珍海味。他一开始也许会吃很多,但是等他吃饱了,他还是个瘦子,变不成胖子,因为他需要消化吸收改造和转化那些吃下去的食物。瘦子的胃口其实就是无知探索者的眼界。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大风大浪大喜大悲的人最期望的其实就是平静的生活。他的人生经历过很多事情,历常人所未历,观常人所未观。他经历这个世界,而不是让世界去经历他,这个世界都已经化入了他的骨髓,成为了他的东西。复杂之后是简单,所以最后才可以不变应万变,而这才是真正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距。个人理解,此处的“七十”是一种看穿了一切的境界,而不是一个确切的年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个例子:唐代书法家张旭,被尊称为“草圣”,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经常喝得大醉而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众所周知,毛笔以及练习书法前期的写作技巧都很重要,看这位草圣,抛开了笔毫与字体形法的束缚直接泼墨纸上,随性境界跃然而出,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当一切的一切都化入平常、归于平常,勘破了所谓的世俗的“桎梏”,达到的就是传说中的“化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距,适志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琴音泠泠下一篇:半朵扶摇花生泪

最新评论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吟风阁古风文学论坛 ( 豫ICP备15004038号-1 )

GMT+8, 2025-4-30 12:16 , Processed in 0.043631 second(s), 21 queries .

古风文学 吟风阁

© 2001-2016 yinfengg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