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风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63|回复: 0

遗失数百年的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汉服的释义,可以直接百度百科,我这里便复制粘贴部分,给大家参考一下。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便是汉家之衣裳!
  而所谓周朝的汉服,汉朝的汉服,唐朝的汉服,宋朝的汉服,明朝的汉服,都是汉服体系下某一段时间的称谓。
  汉服的款式多样,形制严谨,一般分为小衣,中衣,大衣。而一套汉服,通常指的便是连带小衣中衣大衣一起的一整套服装。汉服的形制参考出土文物,历史文献。而没有这些佐证的,称之为汉服都欠妥。
  以下是汉服部分款式的大体形制图。
  

  2楼讲汉服的特点。当介绍汉族的时候,当宣传汉族的时候,当其他民族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
  难道上下历史数千年的汉族就这么牛叉,民族服饰白衬衫黑裤子,蜈蚣服,历史不到三百年的唐装旗袍马褂?他们承载的起么?
  错错错!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至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汉服延续了超过四千年的时间。只是,在民族这个概念没有被提出之前,我们多用其他名称代替,而在以前的历史,几乎不用说,看衣服便能知道是不是汉人,是不是华夏人。
  这边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汉服!
  那么,汉服到底有啥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汉人呢?
  《论语·宪问》里,子曾经曰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而我们汉族讲衣服,通常都讲衣裳,衣服。
  所以,汉服的基本特点就出来了。其一:不披发,要右衽。其二:衣服,衣裳。
  总结起来的说,汉服的普遍特点可以总结为    1)交领右衽2)上衣下裳3)长袖宽衣4)系带隐扣5)飘逸潇洒
  第一个特点,便是指,活人穿的汉服,绝大多数情况下,衣领是相交的,然后,衣襟是向右开的。除了交领之外,汉服有对襟,有圆领,甚至还有部分出土文物佐证,部分汉服甚至是左衽的。我个人的理解,这些是一段时期的特点,这是一部分汉服的特点,具有特殊性而不具有普遍性。例如,唐朝和明朝,圆领大行其道,几乎和交领各占据半壁江山。左衽汉服,要么是死人穿的,要么就是非主流穿的。
  第二个特点,“衣裳”这个词语其实可以专指汉服。古人把上身穿着的襦、衫、袄等统称为“衣”,而把下半身的穿着成为“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古老的服制。为表尊重传统,后世传承中最高级别的礼服(如皇帝冕服)都是使用这种服制。只有部分大衣是连体的,但深衣的体系过于庞大,还有诸如“上下分裁”“上下通裁”之类的,本次不做普及。
  第三个特点,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于衣服亦是如此。古人认为衣服必须要“蔽体”,所有露出手和足踝都是不礼貌的,所以袖子要做到“回袖过肘”的长度。挥广袖,其中的广字便是长袖的明证。而汉服制作中,始终体现的不是曲线美,而是一种自然协调美,所以不会有那种很紧凑很紧身的衣服,一定是宽松,留有余地的。但在实际中,劳动人民物力有限,物资不足,所以,裋褐这种款式便在民间大行其道。裋褐又称短打,单衣等等,可以在许多壁画文物中发现。
  第四个特点,汉服几乎不用一颗纽扣,全由系带结缨的方式穿戴。所以“系带”和“右衽”一样成为了汉服一个外在的显著特点。汉服的配饰,如腰封,玉带等等,或许会有金属物,汉服的手绣,或许会用到金线,但汉服本身,绝对是除了布料之外再无其他余物。
  第五个特点,在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之下,汉服的审美始终在追求一种体现穿着者内在气质的美,“潇洒飘逸”这四个字始终是汉服不变的审美原则。这体现的是一种雍容美,一种和谐美,一种气质美,这是一种融入我们汉族血脉里的东西。
  这就是汉服的普遍性特点,至于特殊性,则特殊情况特殊讨论。然后,3楼讨论汉服的传承与衰微。
  3楼讨论汉服的传承和衰微。
  早在数千年前,河图洛书大行之时,华夏已有衣裳。也就是说,黄帝之前已有汉服。但是,是黄帝确认了汉服的形制,一统华夏衣冠。垂衣裳而治天下,和祖龙一统华夏,统一文字,计量单位等等,都是华夏文明的盛事之一,奠定了我大华夏的文化基础。
  汉服的第一次大变革是 胡服骑射。
  这是当时的一次重大变革,他为汉服带入了新的活力元素,更体现了汉服的包容力和消化能力。更大程度是,此次变革拉开了汉服礼服和常服的距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过,汉服常服确实是强调基本形制特点下的实用性,礼服则是强调严谨形制,华美典雅,庄严肃穆,当然,会有一些繁琐。只是,礼服通常用于祭祀,庆典,昏礼一类,不是常用的,繁琐一点没什么,对吧。
  汉服第二次大变革,是在秦汉。秦尚黑,汉尚红,而秦汉乃是华夏大地大一统格局的最重要组成。在那个繁荣富足与堕落的年代,汉服在生活中发展出了更多的形制,奠定了许多汉服款式的基础。
  汉服在清朝之前,已经延续了三千年,汉族的袍服虽然式样历代有变制,但宽衣、博带、广袖、无扣,一直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显著特征。在北宋覆灭之后,衣冠南渡,南方汉人传承汉文化。但在南宋覆灭,蛮族统治之下,我们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再度受到了摧残。或许有些得罪蒙古族的兄弟姐妹,但在我的眼里,那个时候,你们的先祖,只能称之为蛮族,尚无资格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员。
  不过,放眼数千年前,我华夏大地,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诸多胡种,今时又在何方?
  为何会有左衽,为何大多数时候,汉族的死人一定要覆面裹身?
  左衽,便是代表被异族统治,白布覆面,无颜见泉下列祖列宗是也,裹身,甚至裹草席,是想保留自己的最后一丝纯洁,不再被玷污。发展到后来,死了人,要洗涮干净,换一身华美高贵典雅的殓服,到了现在,不还都是这样么?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蒙古族当时对文化的摧残和破坏严重,明初,汉服不可避免的遗留了不少异族特色。而在明朝奋发之时,汉服百发齐放,绽放出异常耀眼的光芒。
  推荐一本  撷芳主人 编纂描画的 《大明衣冠图志》,大家可以看看。
  然后,就要说伤感的了。
  野猪皮那事儿我就不科普了,多尔衮的剃发易服令,十从十不从,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
  这,便是造成汉服衰微数百年的根源!
  当今讲民族融合,所以有些东西我也不多说,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索。不过,我始终坚持一点。
  华夏乃华夏人之华夏,华夷一定要辨清楚。愿意加入华夏大家庭的,欢迎,不愿意的,该怎么办怎么办。
  南方的童鞋可以去问问家中的老人,小孩刚出生的和尚衣,老人死的寿衣是什么样的。就是这些人,和尚,道士,戏子,乞丐,婴儿,死人,靠了他们,汉服在民间,留下最后一丝传承,数百年不得再兴。
  这还仅仅是衣服,对汉文化的摧残更是血泪无边。
  蛮清罪过何其大也!所以,本人坚决抵制一切满遗分子,有机会我绝对要把你们全部挂长街,点天灯!
  清末,由于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导致当时的能人志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造成了严重的误解,反中衣,反传统,等等。天知道,他们接受的那一套是被蛮清篡改的面目全非的传统。还好,他们的努力与奋斗打破了这些枷锁,解放了一切。只是,这样一来,对于找回我们汉人传统文化的菁华这事儿来讲,那就愈加艰难了。
  甚至嗡嗡嗡都可以说是这两种力量的一种角力。
  破四旧,破的乃是蛮清篡改压迫下的真正的旧,真正的,更大量的汉族传统文化的菁华,都还躺在地下,等着华夏儿郎去发现,去挖掘,去重新解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寻根不可避免的被提上日程。
  汉网,天汉网,汉服贴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
  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反应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8年2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
  2008年4月27日,韩国汉城陈小末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序幕
  2008年5月4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
  2008年6月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是首个把汉服与汉舞完美结合推广的社团。2008年10月5日,大汉之风在无锡掌掴阎崇年,为沉至谷底的华夏文明打出反击第一掌
  2008年12月,在原上海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夏复社,以大汉之风为负责人。华夏复社是历史最久,最有战斗力,最不畏强暴,也最有开拓力和创新力的团队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3月25日,明华堂新品发布。提出汉族民族礼服的新概念,将传统与考究的礼服融合于时尚,并且每一处制作都真实的来自历史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8月10日,2009年首届56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上,兴汉届集体为汉服选手投票,兰芷芳兮,咪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战绩,由兰芷芳兮代言汉族之花参加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
  2009年8月12日,西南大学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短片
  2009年10月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2010年4月10日,云南汉服向国内旱区大量捐水,使汉服也走进了慈善行列。
  2010年6月16日,南京汉服端午祭祀,接受了CCTV-news采访,汉服活动再次被国家媒体所关注。
  2010年6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20000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0年10月16日 发生成都汉服门事件
  2010年12月1日,著名词人方文山发表关于汉服的微博投票
  2011年1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30000人
  2011年2月3日,首届汉服春晚发布
  2012年1月22日,壬辰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2年2月20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70000
  2012年4月17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80000
  2012年6月15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90000
  2012年07月23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100000
  下面来唠嗑一些本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却被我们弃之一旁,然后又被别国捡起来发扬光大的文化产物
  【晴天娃娃】是中国的
  

  我们知道儿时古早的《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看过那些面目各异的萌神吊在窗框上
  但其实,“晴天娃娃”源自于中国,在中国,它叫“扫晴娘”,是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剪纸妇人像。她的造型通常是头上戴花,手里拿着苕帚,任务就是扫去阴霾,迎来晴天,以利晒粮、出行。挂“扫晴娘”的习俗在古时流行于北京、陕西、河南、河北、甘肃、江苏等地。至少在元代初年就已有这习俗了,元代诗人李俊民就有《扫晴娘》的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到了明清两代,扫晴习俗在民间更加盛行,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以及其他描述京中风物的书籍也记载过这风俗。
  扫晴娘在如今的北方农村偶尔还能见到这个习俗呢。河南至今还有首“扫晴娘止雨歌”:“扫晴娘,扫晴娘,三天扫晴啦,给你穿花衣裳,三天扫不晴,扎你的光脊梁。”(扫晴娘也怪可怜,达不成任务就没衣服穿了!) 据说习俗流传到日本后,因日本主持祈雨求晴仪式的都是和尚,所以扫晴娘就摇身一变,成了这造型!后来又有了别名叫“晴天娃娃”。晴天娃娃的歌谣和我们的“扫晴娘止雨歌”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晴天娃娃,晴天娃娃,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晴天娃娃,晴天娃娃,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晴天娃娃,晴天娃娃,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不这样,就把你的头割下。”
  在中国有传说是先秦时的战争是很残酷,而战功的计算是以敌人的左耳的数量或者头颅的数量来计算的。相传在秦朝,一旦战役结束,军队就会把比较有特别意义的敌人的头颅用白布包上系好,倒挂过来用绳子吊在战场上。后来因为这种形式太麻烦,就干脆用小白布偶做成今天的晴天娃娃的形状,每一个晴天娃娃代表一个首级。慢慢地,这种白布偶就与祭祀相关,成为具有祭祀意义的象征。至于后来日本流行的晴天娃娃和雨天娃娃,都只是这种祭祀特性后来发展的结果
  据说晴天娃来源于中国西北的民俗,有三种说法:
  止雨:这也是晴天娃娃名称的来历,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
  生殖崇拜:一种说法晴天娃娃是天神,有祈求子孙殷盛的意思。这种说法来源于中国。
  替身:日本人认为,晴天娃娃可以代替人承受灾难和疾病。
  【鲤鱼旗】源自中国
  

  相信在很多日本动漫中都有节日时必须挂起鲤鱼旗的场景(我记得死神里,闪过一个场景,一叽咕他家也挂过)
  为什么挂鲤鱼旗呢?江户时代中国“鲤鱼跳龙门”传入日本,传说鲤鱼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聚集在黄河的龙门处如果能逆流而上,越过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头地成为龙,所以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的象征,为了祈祷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所以立起鲤鱼旗以引起上天的注意。
  鲤鱼旗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春秋时,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孩,恰巧有人送几尾鲤鱼来,孔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子取名鲤,表字伯鱼(《太平御览》卷九三五引《风俗通》)。由此可见,以鲤为祥瑞的习俗,在春秋时已经普及,这与《史记·周本纪》关于周朝之兴有鸟、鱼之瑞的记载是吻合的。“鲤鱼跃龙门”的美好传说还使人们在鲤鱼身上寄托望子成龙的期盼,这种观念甚至远传东邻。在日本,每逢男孩节这天,有儿子的人家须悬挂漂亮的鲤鱼旗;商肆店铺开张之日,特意将蓄养鲤鱼的鱼缸放在门前以求“利市”、“大吉”;而旧历新年迎财神时,一对“元宝鱼”更是不可或缺之物,因知鲤鱼在人们心目中还有财神爷的意义。至于民间吉祥纹图中的鲤鱼,则无所不在,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到处可见鲤鱼的形象:“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娃娃抱鱼”、“富贵有余”等等均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他如用于佩饰的鱼袋,用于墓葬的玉鲤,用于宴饮的木鲤,用于赠礼的锦鲤等等,不胜枚举。
  【木屐】
  

  木屐,简称屐,是华夏传统的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普遍服饰,一直没有中断过,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区仍非常普及,据说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
  木屐是为中国古代人所钟爱服饰,在隋唐以前非常流行。《释名·释衣服》云:“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因此木屐上有两齿,适合在泥中行走。《庄子·天下》注:“木曰屐者。”
  除了两齿木屐以外,汉人军队里还采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三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然后马步俱进。或作跂。”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
  此外,晋代还出现了屐齿可以拆卸的谢公屐,方便登山。《南史·列传第九》云:“(谢)灵运……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明朝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云:“蹑屐登崖。” 宋明时期,木屐成为像斗笠、蓑衣一样重要的雨具。
  【鮨】(寿司)源自中国——可能看到这条很多人会很惊讶
  

  (这个图还是日本的寿司啦,史籍仅有文字无图片可考了)
  早在公元前3至4世纪,中国就有寿司的记载,《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鮨,就是寿司。寿司的另一写法“鲊”出现在五百多年后,公元2世纪中国汉朝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
  后来寿司随汉字一同流传到日本,鮨、鲊两字已混为一谈,成为日本人中的寿司,在外邦发扬光大,中国却在明朝时从菜谱中消失。
  一千八百多年前(即后汉年代),寿司已在中国流传,至公元700年寿司开始传入日本。当时是一些商旅,用醋腌制饭团,再加上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后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剌身,并名为“江户散鮨”亦称“握鮨”,即是现今最受欢迎的寿司。
  寿司“SUSHI”、“酸”即是酸腌制的食物。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户年间,寿司才于日本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一种普通美味的食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至于之前他们的菜谱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唐刀】(日本武士刀出处)这个骄傲了下图为唐刀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
  【唐刀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
  【唐刀的渊源】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
  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
  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唐刀的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让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
  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这样精良的兵器,有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只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尽家财。
  下图为唐刀
  

  【唐刀的锻造方法】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础之上,唐刀终于横空出世,它继承了中国刀的优良传统,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之后,再加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形成了新式的中国战刀。
  下图为唐刀
  

  【唐刀和日本刀的铸造方法不同之处】唐刀首先打造两块硬钢,采用折叠方法打造,打造时温度控制在750-800度之间,折叠次数15次左右,有32768层,然后把两块有32768层的硬钢,和一块软钢夹在一起,加热到1300度左右,锻打,使三块钢变成一块钢,然后延长到刀的基本形状,这时因为钢刀曾经加热到过1300度,表面已经脱炭,硬度变小,因此还要经过渗炭处理,使表面硬度加强,这道工艺现在好像已经失传了,(但近些年龙泉剑千字号传人周正武自称复辟了此技术)之后就是前面说的淬火再后就是整形,打磨,抛光,这就是传统的有名的三枚合。
  下图为日本刀
  

  日本刀是用一块玉钢打造,和唐刀打硬钢的方法一样,打好以后,打成20CM度左右的钢块,在准备做刀背的那面开一个V字的槽,深度是整块钢的三分之一,然后放入一条软钢,这时把钢加热到750-800度之间,和折叠锻打的温度一样,打成刀的形状,之后就是覆土烧刃,他的覆土方法和中国不一样,中国唐刀是一次性覆土,日本是多次覆土,每一次非常薄,还有层次的,所以日本刀烧出来就有一道非常明显的海纹,刀纹,这不是折叠花纹钢的花纹,真正的折叠花纹钢,由于层次比较多,是很不明显的,肉眼要很仔细才能看得到
  下图为唐刀
  

  唐刀是内软外硬中间韧,日本刀是刀锋锋利硬度高刀背韧,如果唐刀和日本刀刀锋对碰,日本刀一把变两把,唐刀是砍硬物的,日本刀是切肉的,本来刃口的夹角就不同,唐刀比较大,日本刀比较小、薄。
  【唐刀与日本刀的区别】一般而言,日本武士刀的刀身都有一定弧度,唐刀则多采取直身造型。但是,事实上也有些忍者刀采取直刃造型,唐刀之中也有弯曲者存在。依据刀身弯曲与否区分武士刀与唐刀有时并不可靠。
  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区分日本刀与唐刀。
  日本刀的刃区面积一般都占刀身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而唐刀的刃区面积一般为四分之一左右,采取斧刃造型。
  下图为唐刀
  

  【为什么?】这一点是由战场环境所决定的。在日本战场上,金属铠甲绝对是稀罕物,在这种环境下,刀的工作主要是“切肉”,自然是越锋利越好;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刃区扩张到刀身面积的一半,理所当然。
  而中国的古代战场上,刀刃碰上个护心镜、铜盔之类的东西,则更加的稀松平常;面对这种情况,刀锋就不能简单地只追求锋利,还要兼顾破甲能力;而斧刃,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吟风阁古风文学论坛 ( 豫ICP备15004038号-1 )

GMT+8, 2024-5-4 07:27 , Processed in 0.043879 second(s), 15 queries .

古风文学 吟风阁

© 2001-2016 yinfeng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