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吟风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55|回复: 0

寒门高材生痴迷“数论”罢学返家,钻研30年毁了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年,一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横空出世”,58岁的隐士张益唐一举登上数学巅峰。
  然而在这之前,他曾在赛百味端过盘子、送过外卖、当过收银员
  只是他从未放弃过数学,离开了校园仍坚持研究,蛰伏30年终靠一篇论文震惊数学界
  他的故事几乎成了现代数学励志的楷模。



  张益唐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因为无数人都想通过的独木舟,最终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才能到达对岸。
  同样是重点大学出身和同样痴迷数论的刘汉清,却与张益唐的命运截然不同。



  刘汉清
  刘汉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材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却因对数论研究过分着迷,他选择了留级、肄业、不工作、只为有日能一举突破数论难题。
  现在他的数学成就还未做成,却变成了村中最底层的低保户,靠每月400元度日。
  今年6月,经老同学的曝光,这位因沉迷数论而沦为低保户的人物才变得为人所知。



  刘汉清(第四排最左)在戴南中学的毕业合影
  1964年,刘汉清出身于江苏泰州戴南镇的一个小村庄。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四年,16岁的刘汉清就以398.5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当时的刘汉清可是整个戴南镇第一位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镇上的居民曾“敲锣打鼓”地为这位天才少年送行。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而且在今后的30余年里,他仍是村里考上最好大学的孩子。
  即使在大学里,他还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同学,所以被取名为“老疙瘩”(东北对最小的孩子的称呼)。
  起初在哈工大,他所学的专业是当时最热门的材料类专业,与数学完全无关
  但当时他的梦想也是当一位优秀的工程师,前两年成绩也在班上的“中上游”



  如果按原来的节奏发展下去,他的梦想十有八九能实现。
  但在到了大三,他原本的人生轨迹却开始出现了偏差。
  和所有求知欲旺盛的青年一样,刘汉清也喜欢看各类杂七杂八的书籍。
  这其中,一篇两万字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篇由著名作家徐迟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在1978年,首发于人民文学杂志上。
  文章详细刻画了陈景润在艰苦的条件下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过程。
  *注: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难题之一,于1742年由哥德巴赫陈述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目前最接近结果的为陈景润(1+2)的证明(其他人曾从1+n逐渐证明到1+5、1+4、1+3)。现在只要证明1+1这个命题就能彻底被证明,也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与徐迟
  当时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全国立马掀起了一阵“陈景润”热
  无数的“民间科学家”想加入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行列,都想摘取这皇冠上的明珠
  而这一批民间科学家,也被称为“哥猜家”“哥迷”
  那时,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声称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十多年来,研究所里收到哥猜论文就能装100个麻袋,但没有一篇正确。



  陈景润
  1982年,这股全民的“陈景润热”已稍有降温。
  可已经一头扎进“数论”海洋中的刘汉清,对数学的热情仍然在不断升温。
  那时,他像着了魔一样,把图书馆中所有跟数论有关的书全都借来,并立志要做得比陈景润好。
  据他本人回忆,最痴迷的时候一天只睡两个小时,达到废寝忘食的状态。
  因为除了研究数论,他觉得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刘汉清
  同样的,他也觉得自己原来的专业是“杂念”“对数学研究有害”,必须把它忘光才行。
  所以,与之对应的便是专业成绩急剧下滑。
  这下系主任和辅导员都看不下去了,认为这么好的苗子费了实在可惜,先后多次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只是这些话对刘汉清完全不起作用,因为连他自己都说自己“像中了邪一样”。



  到了大四,他也因挂科太多的原因,被降级到了81级。
  然而,这个打击在刘汉清看来也不算什么,依然我行我素地拒绝参加毕业考试
  当时实在没办法,学校就想把他转到82级的数学专业。
  但他却以这个数学专业是培养数学老师的,并不是研究数论的为理由,拒绝了转专业。
  折腾到最后,系里只能给刘汉清颁发了肄业证书,而不是毕业证。



  在那个分配工作的年代,没有毕业证,也就无法享受分配。
  于是1985年,刘汉清只能带着厚厚一摞手稿,回到当初的小村庄。
  这不但让同乡大跌眼镜、家人大失所望,刘汉清自己也消沉了一个月。
  但是有着无穷魔力的数学还是将其拉了起来。



  在这之后,他便蜗居在家中闭门造车,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研究数论。
  他的房间里,除了数学书和计算用的草稿纸,基本什么东西都没有。
  头几年,村民们都还真的觉得足不出户的刘汉清能“出成果”,毕竟他曾是位高材生。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后来有人甚至在私下称其为疯子
  因为从1985年到现在这30多年间,刘汉清除了研究数学,其他一样正事都没做过。
  不但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未曾帮忙父母料理农活
  此外,他也从未有过一份长期的工作



  刘汉清父母
  例如曾有刀具厂提出给他一个岗位,但他嫌上班环境太嘈杂,影响数学思路而毅然拒绝。
  也有领导因为他是大学生,曾想聘他为小学教师。
  但又因为教的不是数学,他也同样选择了放弃难得的职位。



  1989年,从肄业回家已过去五年,刘汉清的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数论研究论文终于完成了。
  而在这之前,他甚至连毕业论文都未曾写过。
  作为一个没有学术背景的“个体户”,他聪明地找到在美国留学的同学刘国营,希望他帮助自己发表这篇论文。



  刘国营请教了许多数学专家,先帮他把论文翻译成英文,最后才将其贴到网上。
  一段时间过去了,但刘汉清的论文最后也只收获三四个人的回复。
  其中一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数学系博士,还指出了其论证过程的错误,说他混淆了基数的定义
  经过美国同学的传话,刘汉清也反驳过,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



  潘成彪教授
  得不到外国专家的赏识,刘汉清则决定找国内数学专家审核。
  同样是在另一位同学的帮忙下,刘汉清的论文被送到了当时著名数学专家潘成彪教授的手中。
  但很快刘汉清的论文就被退了回来,他表示刘汉清第五页有一处未经论证,之后所有的内容都将毫无意义。



  潘承彪与胞兄潘承洞合著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专著
  其实早在大学期间,校方领导就曾为刘汉清找来过数学系的老师给予他支持。
  但交流过后,这位数学系的老师得出的结论也是:刘汉清的数学推论方式存在问题。
  现在面对著名数学家的不认同,刘汉清和过去的态度别无二致。
  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地方就是“一眼可见,不必论证”
  所以,这次寻求国内专家审阅论文的结果,也落了个无疾而终。



  不过,刘汉清并没有就此灰心。
  他当时不顾论文中被指出的错误,反而转身又将论文投向了中国数学、数学通论等国内权威数学期刊。
  但是结局并没有因此而改写,最后他的所有投稿都被一一退回



  苦心钻研数论难题时,自己时常下决心“要做得比陈景润好”
  但面对权威的质疑,刘汉清的反应却与自己的榜样陈景润截然不同。
  ____________
  其实陈景润关于(1+2)的重要证明早在1965年就已完成。
  然而由于解答太长太复杂,有整整有两百多页的稿子,根本不被认可和发表
  但当时即使身陷政治漩涡,陈景润还是对这论文仔细地修改无数遍
  而这一修改就改了七年的时间,所以他的论文是在1973年才正式发表。
  因为陈景润觉得科学,特别是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证明,要求绝对的精确与严格。



  陈景润手稿
  再如印度的数学奇才拉马努金,同样是一位没有学术背景的“民科”。
  他曾以惯有的直觉导出了大量含金量极高数学公式也不太喜欢证明。
  但终其一生,他都在用自己的所有精力,来为自己的数学直觉作证明。
  然而刘汉清却仿佛始终没有搞懂,也不太在意这论证的过程。



  数学传奇拉马努金
  不过这次论文被拒后,刘汉清虽对数论的热情丝毫未减,但不同的是他的身体开始抗议了。
  他的体质开始越来越差,失眠、心神不宁、耳鸣等症状不断,焦虑症开始缠上了他。
  所以为了养好身体,刘汉清从十年前就已暂停了数论研究。



  刘汉清在家门外
  在五年前,村里领导也看他生活不容易,还特此将其划入低保户,每月能拿400元的补助。
  当初哈工大的高材生,现在竟成了村里最底层的低保户,这巨大的反差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而回头来看他当年的大学同学,也几乎都成了行业内的精英。



  有梦想的人,向来都是值得尊敬的。
  因为在正常的学术圈中,穷尽一生却未能实现突破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
  在历史上,有无数烈士被埋没在科研的汪洋,成功的只是极少数人。
  但无论是什么背景的探索者坠落深渊,都不应该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刘汉清与老同学
  今年6月份,经以往同学的帮助和大批媒体的报道,刘汉清的生活也得到了不少的改善。
  在后续的追踪报道中,刘汉清也决定开心调整心态,开始恶补金融类知识为明年的再就业作准备。
  不过他也曾经说过,即使是去打工他也不会忘记数学。
  因为数学就像是自己的心,心没了,人就不能活了



  偏执,在刻板印象中是“天才”的特征。
  但“偏执”并不是“造就”天才的唯一条件。
  除了要有对数学的热爱,想要一举突破难题,还有许多兼顾与考量。
  梦想是要有的,但追梦的路上还得按照基本法来。
  就好像陈景润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不能骑着自行车上月球”,是同样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吟风阁古风文学论坛 ( 豫ICP备15004038号-1 )

GMT+8, 2024-3-28 19:10 , Processed in 0.178777 second(s), 15 queries .

古风文学 吟风阁

© 2001-2016 yinfeng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