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风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10|回复: 0

为什么沙县小吃能开遍全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4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县小吃的为什么能开遍全国?
  我一向坚定地认为:沙县小吃是世界上最快的快餐。
  随便走进路边一家沙县小吃店,叫声:“老板,蒸饺!拌面!”刚一落座,热腾腾的蒸饺就端到面前,同时出现的还有醋碟。
  舀一勺辣酱,浇一股醋,筷子搅匀,夹一枚饺子,蘸蘸,塞进嘴里——从走进门到吃进嘴,不到半分钟。两三个蒸饺才下肚,拌面来了,挑起落下数次拌匀,花生酱香气四溢……
  试问肯德基麦当劳真功夫老娘舅咬不得麻辣烫兰州拉面大娘水饺……谁家能这么快?
  在离单位最近的沙县小吃店,我经常会碰到我的同事,其中又以中青年男性同事居多,共同特点是工作时间不规律,对生活不挑剔。在这里相遇,有种“同道中人”和“他乡遇故知”的小惊喜,先吃完的一方往往豪爽地挥手埋单“老板,算在一起”——反正也没有几块钱,不管被请还是请人,都没有心理负担。
  不得不承认,沙县小吃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就拿我自己来说,一年光顾沙县小吃的次数远远超过了单位食堂(排第二位的是兰州拉面)。今年上半年那篇著名的网络奇文《沙县小吃不是为了赚钱才开遍全国的》,很多人向我推荐,我也向很多人传播。我觉得,这篇文章带给我的娱乐效果,胜过大年三十整台春节晚会。
  作为记者,经常吃沙县小吃,自然对沙县这个地方产生了好奇。
  沙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县?
  为什么沙县盛产小吃?
  沙县小吃为什么能开遍全国?
  沙县人自己吃的拌面蒸饺馄饨炖罐和我们在杭州吃的一不一样?
  ……
  金融危机催生的沙县小吃
  国庆节前,怀着这份好奇,我登上了去沙县的列车。
  杭州到沙县,行程726公里,火车走了12个小时。
  邓世奇是我到沙县之后去拜访的第一个人。
  刚到沙县就听人说,此人当年从经营街头小吃起家,如今是“做小吃做得很大的大老板”。这位沙县原家小吃餐饮管理公司的董事长,如今在“沙县小吃文化城”拥有2000多平米酒楼,在小吃一条街拥有十几家店面,在全国各地有数百家加盟连锁店。
  我们约在沙县沙阳乐园凤凰湖边,邓世奇的豪华办公室里见了面。
  邓世奇,57岁,身材壮硕,大眼睛,大背头,声音沉稳,语速缓慢,言谈举止果然颇有大老板做派。
  他泡上功夫茶,和我一盅一盅对饮,慢慢讲起他这十几年来做沙县小吃的详细经历。
  从他口中我才知道,原来,沙县小吃能在这些年爆炸式地开遍全国,导火索居然是19年前,沙县历史上最为惨烈的那场金融危机。
  邓世奇说,1992年的沙县,有点像现在的温州,大量民间高利贷扯断了资金链,一大批人欠债外逃。这批狼狈不堪的跑路者,绝处求生,开始做小吃,没想到靠小吃不仅能生存、而且发了财,他们是把沙县小吃推向全国的第一批开路人。
  邓世奇说,他就是当年沙县众多外出逃债者当中的一个。
  福建沙县,闽中腹地,千年古城,群山丘陵环绕,人口25万。
  邓世奇说,沙县人其实是“非常非常不愿意出门的”,因为沙县从古至今都是个养人的好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水土滋润,女人也比别处漂亮。
  “金沙县银建瓯铜延平(南平)铁邵武”,说的就是沙县的富足。
  “一沙二尤三清流”,是说沙县尤溪和清流三个地方女人长得都好,而又以沙县女人最佳。
  “延平枕、贡川席、沙县洋娟(女儿)不用挑”,是说沙县的女孩子,随便哪一个娶回家当老婆,都能令人满意。
  ……
  如果不是当年“倒会”后被逼债逼得万不得已,哪个沙县人愿意背井离乡,在外面颠沛流离?
  “倒会”,倒的是“标会”
  “标会”,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非常普遍的民间融资方式,历史悠久,沙县的“标会”传统据说已流传了几百年。
  标会最早是互助会,谁家遇到难事急事手头缺钱,亲戚朋友乡亲四邻你出一点我出一点帮上一把,但帮也不白帮,还钱要付利息。
  后来一些互助会逐步发展成为赢利性“标会”,参与者更多。
  一个标会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组成,发起者称会头,参与者叫会脚,自有一套颇为繁杂的运营程式。往简单说,就是众人把钱凑到一块儿,然后需要钱的人参与投标,中标者拿钱,今后按期偿还,参与凑钱的拿利息。
  有标会传统的地方很多,为什么沙县那时的标会格外厉害?
  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988年开始,沙县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一大批人拆掉旧房后要盖新房,手头缺钱,就去标会。做生意的个体户从银行贷不到款,从亲戚处借不到钱,也来标会。家里办红白喜事,钱不够,也来标会……
  中标者,钱来得快。投标者,拿的利息比银行高得多。大家都好,所以参与者越来越多。
  那时的沙县,从县里干部到普通百姓,几乎家家入会,人人入会。
  据当时一项调查,城镇90%以上、农村60%以上的成年人都入标会,一个人一般会参加3-5个标会,最多的一人甚至同时参加了140个标会!
  每个标会都有会头。当时沙县全县大的标会会头一共8人,每人掌管100多个标会。会头往往全家老小一齐出动,一天参加几场甚至十几场。
  当时的标会造成沙县物价飞涨,挥霍成风。仅夏茂镇的年轻人,1992年3月到5月间,就买进高档摩托车1000多辆。
  因为来钱实在太快,一些赌徒加入进来,成捆成捆“用麻袋装”“用尺子量”的钞票,被搬上了赌桌,集资互助的初衷完全变了。一月一标成了半月一标,再到一周一标,最后成了天天都标……“天天会”就意味着,中标的人天天都要拿出钱来还,拿不出,就加入别的会拆东补西。
  终于,1992年8月,沙县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灾难爆发,“标会”纷纷“倒会”,“八大会头”集体外逃。
  “倒会”造成很多人倾家荡产,既被欠钱又欠人钱,既要讨债又要被讨。被讨债的人,据说日子极难,被逼走投无路自寻短见的也屡见不鲜。
  沙县乡镇中,又以夏茂镇“倒会”最为严重。
  据官方统计,“倒会”风潮中,夏茂共有1000多人离家出走,背着铺盖外出躲债。
  在夏茂街边,一位卖猪肉的小贩告诉我,当年很多欠债的人跑掉后,家里很快被人搬空,连他们的父母兄弟都受牵连,逼着他们代替还钱。有时追债的人急红了眼,把人抓去,用绳子捆牢,吊起来打……
  外出逃债者走投无路
  纷纷经营小吃
  当年的邓世奇就是这样一个跑路者。
  邓世奇是沙县湖源泉乡锦街村人,初中毕业先回家种地,后来入伍当兵,退伍后在县城承包一家照相馆。
  “标会风”中,邓世奇借了三十多万入会,后来会头跑掉,他欠下23万外债,天天被债主上门逼讨,“差一点上吊”。
  万不得已,邓世奇和老婆原冬英商量一夜,最后卷起铺盖,带上剩下的全部积蓄5千块钱,坐上火车,逃到厦门。
  当年像邓世奇这样外出逃债的沙县人,大多数去了福州。
  当时跑路的人大都是这么想的:三明、南平太近,怕被人找到抓回来。福州距沙县200公里,不近不远,城市够大也容易藏身。而且,这些人基本上从没出过远门,一倒车就辨不清东南西北,而去福州,一张火车票就到……
  福州成为大部分外逃沙县人的首选地。
  “出门在外举目无亲,只好投奔亲戚老乡。人来了总要表示一下,人多的时候,那边的亲戚一天光吃饭就要开好几桌……”
  当年跑路的沙县人,大多卷起铺盖就走。以后怎么办先不管,跑出去再说。
  邓世奇和老婆原冬英属于“有备而逃”。他们除了铺盖卷,还带上了全套做饭家伙,菜刀、擀面杖、煮馄饨的鸳鸯锅、做肉馅的木锤……
  原冬英的父亲是沙县民间烹饪高手,原家几个孩子从小就学下了手艺。夫妻俩在沙县县城开过“原家小吃店”,现在逃到外地,做小吃自然成了救命稻草。
  凄凄惶惶跑到厦门,倾尽所有租了一家小门面,由于选址不当,房东中途要搬,夫妻俩几乎血本无归,老婆放声大哭,邓世奇“差一点去跳海”。
  想来想去,还得活命,还得做小吃。
  没钱租店,就在人来人往的马路边架起锅灶,支块塑料布,摆了个地摊,每天从天黑一直干到天亮。
  干了两个多月,手头又有了点钱,又在厦门湖里区开间12平方米大的小店,挂上“沙县原家小吃”招牌。
  小吃店只卖三样东西:扁肉(馄饨)、拌面、茶叶蛋。馄饨一块一碗,拌面五毛。本来想一天能做五十块钱差不多了,不料开张第一天,就有388元进账。除掉成本,一天收入快抵上人家半月工资。
  像邓世奇原冬英这样,一批有手艺的人吃到了“沙县小吃”头口水。
  消息传开,跑路者中会做小吃的一批跟风而上,不会做的也边学边做行动起来……很快,一批出门追债的人也开起了小吃店……消息传回沙县,老家的人也坐不住了,儿子带老爸女儿带女婿姐夫带小舅子……人们争相背起鸳鸯锅拎着木锤赶向城市。
  短短几年,沙县小吃先在福州遍地开花,迅速开了上千家。其中,“倒会”中受灾最重的夏茂人受益最先,开店热情最盛。直到现在,杭州的沙县小吃店主里,70%以上都是沙县夏茂人。
  导火索只有引燃炸药才会爆发,而这炸药,就是在沙县流传了上千年的小吃传统。
  以前是在自己家做,给自家人做,过年过节做。现在是在外面做,给客人做,每天都做——沙县本来就是一座小吃名城,各种小吃花样繁多历史久远,群众基础可谓极其深厚。
  乐相森——我刚到沙县当天就频频听到这个名字,提到他的人语气中都饱含恭敬。在沙县,乐相森是官方和民间一致公认的“小吃大师”和“沙县小吃第一人”。
  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中,专门设立了小吃办公室的,只有沙县。而乐相森,是沙县第一任小吃办主任,见证参与了沙县小吃最近十多年的全部历程。
  很不巧,刚到沙县那天就被告知,乐大师前段时间因病住院,不方便见客。
  离开沙县前一天,我已买好次日傍晚回杭的火车票,突然接到邓世奇的电话,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乐大师前一天刚刚出院,听说杭州有记者专门来了解沙县小吃,老人同意和记者见上一面。(邓世奇是乐大师去年刚收的徒弟,也是惟一一个关门弟子)。
  我见到的乐大师人很瘦,个头很小,大病初愈后两腮深陷,面色苍白,一缕花白的头发散乱搭在前额,感冒没好,采访时不停打着喷嚏。
  乐相森,65岁,生于沙县城关。他的父亲,以前是南平市公认技术最好的糕点师傅。
  乐相森(下图)从小耳濡目染,热爱炊事。父亲发现他在众多子女中对饮食最有悟性,于是潜心培养。17岁,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进沙县糕饼厂当学徒,几年后就被推举为糕饼厂厂长。后来他在行政职位上一路升迁,食杂公司干部,政府办干事,商业局副局长,政府办副主任,体改委主任,民政局局长……虽然后来当了领导,但对小吃始终热情不减,常在业余时间自己钻研。
  沙县小吃与有为政府
  1992年沙县标会崩盘,第一批外出逃债者带着沙县小吃的手艺在城市立足,挣到第一桶金后,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外出开店。民间自发带动效应,使沙县小吃门店在福建、广东沿海几个城市逐渐扩散。但乐相森说,沙县小吃真正发力走向全国,还是因为沙县政府1997年开始的巨大推力。
  1997年,当时的沙县县委书记刘道崎一次在夏茂调研,满街都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一问,原来是铁匠师傅日夜加工鸳鸯锅,当地农民背着外出开店挣钱。
  刘道崎当时马上就说,这是天大的好事,是条致富门路。一回县里就开会研究,决定今后把沙县小吃作为沙县人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大力推广扶持。
  谁带头来做?
  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乐相森——都知道他酷爱做饭。找他一商量,乐相森一口答应下来,于是沙县有了全国惟一一个小吃办公室,乐相森成了第一任小吃办主任。
  动员农民外出经营小吃,成了一项自上而下的浩大工程。红头文件层层下发,工作任务层层下达。要求每个乡镇,都必须由一名副科级干部留薪留职,外出开店,带头做小吃,如果店开得好,同样提拔重用。
  很多干部刚开始很不情愿出去,嘟嘟囔囔出去后就尝到甜头。全县一共有200多名干部外出经营小吃,夏茂镇原党委副书记罗维奎,生意越做越大,两年多就开了18家“罗氏小吃店”。
  刚开始,乐相森这个小吃办主任经常下乡,坐到农民家里,动员他们出去。
  “别人都出去做小吃,你还呆在家里干啥?
  “种田?你自己算算看,一年能挣多少钱?
  “在家种地你是个农民,出去做小吃你就是老板!
  “不会?烧火会不会?会烧火就能做……
  “还不会?想不想学?我来教你……”
  沙县小吃办成立第二年,就开始免费培训,下乡下村传授手艺。乐相森这次生病,就是当年去郑湖乡上课时的中风复发。后来在沙县县城城南中学里面专门建起培训中心,十多年来一共办过六百多期培训班,培训学员五万多名。
  当然,培训只对沙县本地人,6镇4乡两个街道的居民和农民。用的一直是乐相森自已编写的教材——《沙县小吃高级工培训教材》、《沙县小吃经营与制作工艺》、《沙县名点名小吃秘方汇编》、《沙县小吃技术问答》……
  据最新但不完全的统计,现在全国各地沙县小吃店超过两万多家,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新加坡、日本、美国……都开了沙县小吃。
  尽管发展迅猛,但过程却并不顺利。
  沙县小吃最早在福州兴起,最初的口号是“一元进店,三元吃饱,五元吃好”。
  2003年11月,因物价上涨得厉害,福州市一大批沙县小吃业主集体酝酿后一致行动,把馄饨、拌面的价格从1块钱提到1块5。
  谁知这一下,遭到当地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和抵制,涨价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几乎一夜之间,3000家沙县小吃店撤离福州,大多数来到了利润较高的上海和杭州。也就是那一年开始,杭州街头的沙县小吃店一夜之间冒了出来。
  这次事件,被称为沙县小吃发展史上的“福州突围”。
  现在如果去问杭州的沙县小吃店主,大部分都是那时从福州搬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夏茂人。
  沙县的馄饨吃起来和别的馄饨最大的不同,是肉馅煮后会胀起,咬起来又嫩又脆。这是因为拌馅的时候加进了小苏打,小苏打碱性,肉是酸性,酸碱中和,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肉馅膨胀,咬一口嫩嫩脆脆。
  前几年,沙县馄饨频出“硼砂事件”。
  2009年,福州有个记者接到举报,说有的沙县小吃店主在馄饨馅里加进了硼砂。这个记者跑了三家店,买来馄饨送去检验,结果三家店的馄饨里都检出了硼砂,硼砂是工业原料,毒性很大,绝对禁止在食品中添加。
  出事以后,沙县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派人去调查,发现使用硼砂的小吃店,基本都不是沙县本地人经营的。但这一事件,对沙县小吃业打击很大,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不少店家生意一落千丈被迫关停转让。
  “这完全是一种无知的做法!”事隔一年多再提起此事,讲话一直温和的邓世奇突然变得怒不可遏,“让那些加硼砂的人和我做个试验看看,他用硼砂,我用小苏打,看谁做出来的馅更脆更好吃?简直是太无知了!”
  沙县小吃之打击“面霸”
  沙县小吃,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快。
  怎么快?现成最快,客人随进随吃。
  人的精力主要用来应付客人,所以面条和饺皮都要买现成的,有人专门开起面厂,把做好的面条饺皮馄饨皮送到店里。沙县小吃有个传统,店开到哪里,面厂就跟到哪里。
  开面厂,收入稳定,时间自由,不像开店那般辛苦,所以颇受一些吃不得苦但又想发财的人青睐,这些人,沙县小吃店的老板称为“混混”,不买他的面,他就花样百出寻你麻烦,有的还砸店砍人,沙县公安局称这些人为“带有黑恶势力性质的面霸”。
  2006年6月28日凌晨,海口市坡搏村一家沙县面厂,被人从窗口扔进一包炸药,5名工人受伤,一人手掌炸断,一人伤势严重。事后知道,是另一伙“混混”争抢面厂生意。
  2007年9月5日晚,广州天河区一小吃店主外出送餐。途中被连砍4刀,血流如注,事先他多次接到一家面厂的威胁电话……
  2008年3月29日,湖南省郴州一家沙县小吃店突然闯进几个陌生人,扔下一袋5公斤多变质的饺子皮后掉头就走,几天后又到店里强行要求结算货款,店主拒绝后被狠扇耳光。
  ……
  这样的事杭州也曾出过。
  2008年5月18日至5月24日,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99号一家沙县小吃店屡遭侵害:店铺被砸、受电话威胁,店主被打伤后第一时间向杭州警方报案。杭州警方立即立案,马上通知沙县公安局小吃维权办,沙县2名干警立即赶到杭州,帮助分析案情,一个月后,涉案9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记者询问过几家杭州的沙县小吃店主,最近这几年再没碰到过“面霸”和“混混”了。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专门成立了小吃维权小组的,只有沙县。
  沙县公安局有3名干警常年在外,专门负责到全国各地打击“面霸”,堪称“一曲忠诚的赞歌”。
  沙县小吃之打假
  “现在外面的沙县小吃里,大约有30%根本不是我们沙县人开的。”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会长黄福松说。
  打假,如今是沙县政府最重视也最头痛的一件事。
  沙县政府很早就有了保护意识,1998年就成立了同业公会,注册了商标。但是,即使是沙县人自己开的小吃店,加入同业公会的也不到一半。黄福松说,沙县人自己的商标被滥用的情况很严重。
  今年七月,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无锡联络处把无锡50家“沙县小吃”店投诉到了工商部门,称这些店未经授权擅自使用集体商标,侵犯了同业公会的商标权。
  “无锡工商部门接到投诉后,对擅用沙县小吃集体商标的行为开展了专项整治,检查小吃店543家,教育经营者265人,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68份,取缔无照经营15户,成效明显……”
  但是,“维权”“打假”的难处在于,老百姓认的是沙县小吃,人家不用你的商标,而只是叫个沙县小吃的牌子,再说人家侵权就有点站不住脚。所以,沙县小吃办和同业公会下一步的计划是:开标准店、示范店、连锁店和旗舰店。
  平时在杭州吃到的沙县小吃,大约可分为六大类:蒸饺、拌面、馄饨、炖罐、商务套餐和卤味,前四种被人称为沙县小吃“四大天王”(也有人叫“四大金刚”)。
  而在沙县本地,小吃品种有两百多种,入选中华名小吃的就有39种。但沙县本地人吃的小吃和杭州等外地人吃的,绝大部分都不一样,蒸饺,在沙县以外最快受欢迎的小吃,在沙县本地居然找不到一家在卖。
  沙县小吃店之前三排名
  在沙县,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公认排前三的小吃店依次是:庙门扁肉、佳兰烧麦和肥姐小吃。
  庙门扁肉
  外地沙县小吃店里卖的馄饨和沙县本地最正宗的庙门扁肉相比,庙门扁肉个头更大,馅更饱满,入口更脆更弹牙。因为馄饨皮非常薄,庙门扁肉入口,是薄薄的面皮里包裹着一只肉丸的感觉。汤也大大不同,庙门扁肉的汤,呈深肉色,是骨头经久煮后的老汤。
  佳兰烧麦
  沙县另一项独有的小吃,是烧麦。沙县烧麦和别处烧麦不同,皮非常薄,包好后收口朝下,馅是粉丝、香菇和猪肉,剔透晶莹,里面一根根粉丝都看得见。
  加兰早些年是沙县纺织厂的女工,老公是厂里的机修工。厂子还红火的时候,加兰曾作为一线生产骨干,去杭州疗养过。“啥都不懂,住在宾馆里连马桶都不会用。”加兰忆起当年,笑得腰都弯下去。后来厂子不行了,婆婆这间小小的烧麦店成了夫妻俩遮风挡雨之所。那时候,加兰主要在柜台招待客人,端碗、收钱,她婆婆包、蒸,她老公在后面压制、和馅。2000年,婆婆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就把店交给夫妻俩,加兰把店名从“美味烧麦店”改成了“佳兰烧麦”。
  肥姐小吃
  肥姐果然名不虚传。福建女人身材,小巧玲珑居多。离“肥姐小吃”远远的,一眼望去,就知道她在店里了。
  跟佳兰一样,肥姐也是下岗女工,以前在沙县植绒布厂。厂子不行那年,肥姐怀着女儿。女儿生下来没钱买奶粉尿不湿,那时节日子最为惨淡。女儿一岁,肥姐就出去挣钱,先摆小吃摊,一直做成了大酒楼。后来酒楼不行,又回头做回小吃,越来越火。
  肥姐原来不胖,酒楼搞起来,人也胖起来。后来酒楼没搞好,人也再没瘦回去。
  和庙门、佳兰不同,肥姐做小吃没有上辈传下手艺,全靠自己多年来对食物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不懈的研究探索。肥姐店里的小吃花样丰盛,招牌小吃比如锅贴,比如海带排骨汤,都是肥姐自己从别处学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吟风阁古风文学论坛 ( 豫ICP备15004038号-1 )

GMT+8, 2024-5-8 04:45 , Processed in 0.044586 second(s), 19 queries .

古风文学 吟风阁

© 2001-2016 yinfeng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