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7-6-12 12:38

记忆并未远去

作者:刘章春
此书所写的故事是北京人艺关起门来过日子的那点台前幕后的‘家务事’,那些趣事乐事愁事苦事,那些回忆起来依然津津乐道的逸闻掌故,也不乏特定时期经历的曲折和传奇。更弥足珍贵的是,全书用若干老照片再现了人艺的精彩历史瞬间,图文并茂地传达了笔者对北京人艺的深情,反映了老一代人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北京人艺良好的精神传承。
最初认识林连昆是在1975 年,他担任剧院表演学员班的班主任。在我的印象中,性格开朗的林老师是不大讲究修边幅的,整天穿着件四个兜的蓝上衣,上下班骑辆旧自行车,每日往返于史家胡同人艺宿舍与剧院间。在两年多的教学中,他和学员们一起下乡下厂下部队,不管是练台词上形体课,还是做片段表演,他恨不得能使出浑身解数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在大家的印象中,林连昆的脾气大(好像北京人艺的演员脾气都不小),如果哪位同学的表演总是做不到位,顽而不灵,他一怒之下会将手里的烟斗狠狠地摔在地上。所以在平时大家都还挺怕这位严师的。其实,生活中的林连昆性格挺随和的,他好喝酒,酒量大,却容易醉,师生偶尔在一起喝酒时,逢有醉意,他会得意地讲些有关剧院的逸闻掌故。在笔者的印象中,剧院中的许多演员在演戏方面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台前幕后的几段佳话。随着与林老师在一起待的年头长了,我发现,其实林连昆本人就是一本厚厚的书,他的一生极具丰富的色彩。
林连昆祖籍福建,1931年出生在北京,从小就住在北京的前门外,离大栅栏很近。在林连昆祖父那一辈上,林连昆的三大爷从福建往北京运来茶叶卖,大概是在1921 年前后,在前门外廊坊头条劝业场内开了家叫“庆林春”的茶庄,福建盛产茶叶和茉莉,很多福建商人从事茶叶买卖。后来,庆林春茶庄的买卖越做越大,继而又在东安市场和前门大街开设了茶庄分号,至今,依旧有不少老北京人一买茶叶仍然是奔“庆林春”。林连昆的童年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
那时,京剧极为兴盛,前门外大栅栏附近有十几家戏园子,像三庆戏院、广和楼等。在林家,大人常常带着林连昆去看京戏,那时候他年岁小,虽然看不懂戏,可每次从戏园子回来都总是欢天喜地的。等到稍大了点,林连昆就自己想着法儿钻进戏园子里看戏,门口查票的直冲着他嚷:别往里走喽!说你呐,拿票!林连昆就撒谎说:我爸爸在里头呢!结果每次都能很顺利地混进去。后来,林连昆想去学戏,父亲虽然爱瞧戏,但还看不起唱戏的,也只好作罢。
说起林连昆同话剧的缘分,当时抗战已近尾声,北平有“中国旅行剧社”和演剧二队。林连昆所就学的育英中学初三毕业班要为校刊进行集资,便组织了剧团想通过演出卖票挣点钱,他们排演了陈白尘的话剧《升官图》,林连昆在戏里演二爷,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上台演话剧,还居然是正式对外卖票演出。由此林连昆喜欢上了演戏,他努力争取各种机会演戏,反倒成了学校剧团的骨干。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后在京第一次招生,林连昆在国文老师的鼓励下,便试着去应考,结果,一试中第,居然榜上有名被录取。当时中央戏剧学院规定学业为两年,由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形势发展太快,随着全国的解放,需要大批的文艺干部,学院不久便宣布为一年毕业。林连昆在毕业之后便随着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一起合并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时是一个包括话剧、舞蹈、歌剧、乐队为一体的综合性剧院,史上称为老人艺。
林连昆的成长成名过程很是有些与众不同,在北京人艺,林连昆“砥砺相拼四十载,忍从暮鼓走年华”,对他,有人称之为大器晚成,也有人誉之为乘缘而来,但不管叫法如何,这却非空穴来风,在成名之前,他已经是实实在在地遛了半辈子的《茶馆》,在《骆驼祥子》中拉了十几年的洋车了。您看他舞台上扮演的灰大褂吴祥子,皮笑肉不笑,顺袖口一掏,白手绢一抖,捂着鼻子奸笑,满肚子的坏水儿。您再瞧《骆驼祥子》中的小顺子,一身灰布裤褂,肩上搭着号坎儿,走起路来挺胸叠肚晃肩膀,脚下生风,一看就是个拉洋车的。(刘章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并未远去